2024年投资应该怎么投?新的经济形势和国家战略部署下炒股配资-,A股可能会在何时迎来反转?为满足众多用户的呼声,2024年1月20日,“专家领航智投指数——天弘基金2024年新年私享会”成功在京举办,为现场投资者解答了众多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股票配资杠杆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增加投资者的资金量。通过借入资金进行投资,投资者可以放大自己的投资金额,从而在股票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资金去进行交易。这样可以使投资者参与更多的交易机会,提高投资的灵活性和机会。
首先,是2023年A股还值得投吗?
国盛证券量化研究首席分析师林志朋主要从量化的角度,对2024年资产配置与风格切换进行了展望。
他通过相关媒体中的海外机构对中国经济预测的变化,来观察海外风险偏好。例如,观察2023年和202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致预期,数据已经企稳上行,不过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一致预期目前仍在磨底,等待更明显的上调预期信号。
另外,林志朋采用中国主权CDS利差来映射外资对中国基本面的预期,他表示,2023年10月底以来逐步修复,当前最新为65bp(历史平均为67bp),也就是说当前已经处于外资对中国市场风险偏好较高的阶段,一般也对应着北向资金流入A股的速度将加速。
对于2024年,天弘基金策略分析师李云洁用“重塑信心之旅”来形容。2023年,市场走势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但从多项指标来看,我们有望迎来信心的修复。
一方面,从近期出炉的经济数据来看,实际上的经济复苏是超预期的,11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降幅收窄到-4.4%,或预示去年年中企业盈利增速已经见底,目前卖方对2024年A股非金融利润增速在5-10%之间。(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另一方面,从资金面来说,2023年的股市下跌与外资持股市值减少2600亿元不无关联,今年在美国降息预期推动下,外资的交易盘有望回流。
更何况,从目前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股息率来看,股/债性价比为96%分位点,又回到历史高点。李云洁认为,“当前的市场估值已经极具吸引力,核心在于重塑信心。”
那么,如果看好2024年A股走势,哪些板块可能带来更可观的收益呢?
国盛证券量化研究首席分析师林志朋通过基于CANSLIM投资法则的Leader领涨思想,构建行业相对强弱指数RS指标后认为,高股息策略可能会是2024年的主线,并且高股息行业也处于趋势强、低拥挤的位置,值得关注。
不过,2023年本身红利风格已经涨幅较高,难道我们不用担心回调吗?林志朋表示,在他们构建的模型中,红利目前并不拥挤,短期和长期都应该重点关注红利风格。“最理想的情况肯定是在高股息策略长期有效的行业内进行高股息个股的投资,但是市场也是聪明的,当前有效性强的部分行业已经开始呈现高股息个股交易拥挤的现象:比如银行、传媒、公用事业等。当下我们更推荐投资者关注偏左上角的行业进行高股息投资,即煤炭、交通运输、非银行金融、轻工制造、建材和机械等。”不过他也提示到,建议投资者根据有效性和拥挤度挑选合适的行业进行高股息投资。
天弘基金策略分析师李云洁则认为,2024年上半年,建议关注美债利率下行或来的成长股反弹机会,宽基例如中证1000、创业板较优;而处在行业周期见底周期的电子板块、由大模型带动成长机会释放的计算机板块、以及长坡厚雪叠加三大利空出尽的医药板块等,是上半年可以多加关注的机会。到了下半年,红利低波动或许值得重点关注。
另外,天弘基金经理贺雨轩为大家分享了医药行业的投资展望。贺雨轩认为,当前市场对于医药行业的分歧在于,由于经济处在换挡期,控费降价导致行业增长在支付能力上遇到了瓶颈,创新药的预期也再度恶化,所以2021年至今医药板块下跌较多。不过他认为,做医药行业的投资,本质上就是“做多”人类对健康的需求,这是一种“无上限的需求”。而从历史上来看,每隔几年会有一次市场环境叠加政策压制的“下杀”,但长期看医药指数均再创新高,另外,在当下这轮改革中,通过挤压存量水分,未来将为创新升级提供更多资源,这也是下一轮值得期待的机会。他同时向投资者强调,在医药这样的行业里做投资,建议尊重专业人员的专业性,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例如指数基金等。
在新年到来之际,天弘基金也为用户增加了书写春联的体验环节。投资之路常有坎坷,但“乐观者往往成功”,现场用户也热情参与活动,书写的不仅是福字,也是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2024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天弘基金从2015年开始布局指数基金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6月底,天弘指数及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合计1241亿元,产品合计73只。其中,场外指数基金42只,规模735亿元;场内ETF20只,规模425亿元;指数增强基金11只,规模80亿元。天弘指数基金相关产品已覆盖宽基、主题行业、策略、概念等各个方向,致力于满足投资者的多元需求。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炒股配资-,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前应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与基金合同,请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